海盐滚灯、南湖船拳、越剧串烧、超级模仿秀……2月5日是元宵佳节,2023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主场活动在海盐县沈荡镇永庆村文化礼堂举办。台上,村民表演各展神通、各领风骚;台下,大人小孩喝彩不断、好不热闹。真是“村晚”赛“春晚”,年年有精彩,今年最火爆!
“我们的村晚”,顾名思义就是村民自己的文艺联欢晚会。屈指算来,自从2015年举办第一届,“我们的村晚”已经陪伴观众走过8年时光,从村民们的小联欢一跃成为浙江乃至全国乡村百姓少不了的一道年味“硬菜”,被写进关乎乡村振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各地专业春晚扎堆让遥控器都犯“选择困难症”的情况下,没有华丽舞台、没有流量明星的“村晚”为什么能越办越红火?
群众发自内心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是“村晚”遍地开花的沃土。衣食足而文化兴。嘉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十九年居全省首位,在“钱袋子”鼓起来、环境美起来之后,乡村百姓更加关心怎样在精神文化方面“找乐子”。“村晚”提供了一个触手可及的舞台:越剧、田歌、三句半……只要有一技之长,人人皆可当“民星”,在愉悦观众、成就自我的同时,为乡村文化振兴种下希望的种子——平均年龄50岁的嘉善县“辣妈宝贝”舞蹈队,从嘉兴“村晚”走红,一路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甚至远赴海外演出,把“种文化”推广到全世界。
乡村文化建设的丰厚积淀和丰硕成果,是“村晚”持续火爆的底气。共同富裕既要物质富足又要精神富有,文化振兴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热热闹闹的“村晚”也是对各地乡村文化建设的综合考核,村民的掌声就是最权威的评判。为了建好“让农民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基层文化阵地,嘉兴十年投入20多亿元,建起791座文化礼堂,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自治管理”模式,每年开展各类活动3.5万场次,惠及群众130多万人次……有农村文化礼堂搭好的文化平台、激发的文化活力,也难怪村民们会对“村晚”情有独钟:“策划三个月,排练三个月,演出三个月,回味三个月。”
做出十足的“年味、乡土味、文化味”,是“村晚”好戏连连的密码。和其他大型晚会相比,“村晚”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冒着腾腾“锅气”。用操办了8届“村晚”的总导演张晓峰的话来说,“村晚”的“锅气”来自原汁原味的乡间素材。在2月5日“我们的村晚”主场活动中,100多位海边渔民、山区果农、务农村嫂、乡村致富带头人,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15个节目登台献技。他们演的是乡亲,说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让“村晚”特别接地气、有生活。更重要的是,“村晚”的原汁原味,还体现在对乡村振兴新元素的呈现。情景民谣《乡村合伙人》就讲述了一个乡村青年回乡村创业带动乡村发展的故事,配合各种“网络爆梗”、潮流元素,让台下观众有同感、能共情,在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村晚”的同时,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村晚”接地气、有人气,才更有底气。我们被“村晚”焕发出的热烈气氛所感染,更要为基层文化建设爆发出的强大能量而喝彩。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更要大有作为。平日里多用心、节日里多出彩,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更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才是“村晚”火爆的底气,也只有这样的乡村文化创新多起来,才能寻回更多“乡恋”与“乡愁”,让群众更好地扎根乡村、振兴家乡。
在传统观念里,过了元宵,年就过完了,但“我们的村晚”不会落幕。只要火热的生活还在继续,齐心协力奔向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嘉兴人民就会把歌颂劳动、赞美家乡的大戏一直演下去,让来年的“村晚”一年更比一年精彩。(汪莹)